3月16日:今天夜里到明天白天,小雪转阴天,偏东风2到3级,0~9℃。“天上飞”取代“肩上背”,1分钟能完成1亩田的播撒施肥;“会种地”成为“慧种地”,点下手机即可实现管网自动喷水浇灌;“新农人”变身“兴农人”,农民新群体以科技手段进行农事操作让“责任田”成了“金饭碗”……说起这几年的变化,河南温县永生农业植保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侯永生难掩欣喜:“粮食产量高、农业成本降、农民收入增。”
在温县温泉街道后东南王村,技术人员在农业植保无人机操作员培训班上为学员讲解无人机操作前的注意事项。徐宏星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关系国家“饭碗”。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当其冲。
温县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加紧对农业机具进行检修、调试,确保不误农时。徐宏星 摄
“近年来,温县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夯实乡村振兴‘耕’基。”据温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股负责人王庆继介绍,2022年,温县高质量完成2.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和2.57万亩II类水毁农田设施修复提升项目,发放耕地地力补贴和实际种粮农民补贴资金4600余万元。温县38.1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637.2公斤,较上年增加38.8公斤,持续33年保持全省领先。粮以田为基,农以田为本。温县增投入、强机制,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高标准农田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温县黄河街道张庄村农民在麦田间进行喷灌作业。徐宏星 摄
强机制、抓基础。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温县将以往难以实现机械化耕作的“鸡窝地”变身宜机宜耕的“整片田”,既提高灌溉保证率、机械化作业水平,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强优势、抓重点。依托精耕细作的种植传统和优越的农田水利设施,温县持续稳定30万亩小麦种子基地面积,推广“八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建设了1000亩全国育种专家试验基地。
温县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加紧对农业机具进行检修、调试,确保不误农时。徐宏星 摄
强管理、抓质量。为提高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温县构建起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的农田建设管理新格局,实现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确保粮食产得高、供得上、供得优。作为河南省唯一同时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3项农业现代化国家级荣誉的县(区),温县坚持以良田配良技,全面管好“种粮的地”,全面提升“种粮的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温县黄河街道张庄村农民在麦田间进行喷灌作业。徐宏星 摄
“现在可以远程操控设备开关,也能通过App看到浇灌画面,监测耗水量、耗电量、土壤墒情等。”温县温泉街道觉世头村群众申波说,“农业植保技术员还教会了我利用无人机追肥。现在种地真是省心又省力。”今年春耕期间,温县“远程灌溉”“节水管渠”“飞机追肥”等高科技让田间管理更加高效,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
温县祥云镇苏庄村农民在田间采收怀地黄种栽备种植。徐宏星 摄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前相比,农民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亩均可节本增效数百元。温县番田镇西小吴村党支部书记范东京说,2022年该村共流转土地400余亩,其中100亩用于蔬菜种子繁育,实现增收10万元,50亩用于蔬菜大棚基地建设,实现增收19.2万元,其余发展特色蔬菜种子繁育和羊肚菌种植,预计可增收40万元。
在温县永生植保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在农业植保无人机操作员培训班上为学员讲解无人机的构造。徐宏星 摄
“苗期还要防治茎基腐病、蚜虫和红蜘蛛等病虫害,中后期要做好条锈病、白粉病和赤霉病等病虫害防治。”前不久,在该县祥云镇举办的“田间课堂”上农业农村局研究员訾帅朋给村民讲解田间管理技术。为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该县把“良技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指定温县农业科学研究所、河南平安农业科学研究院和河南鑫合实业公司对其承担的高素质农民学员组织召开小麦春季麦田管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小麦中后期麦田管理、小麦土传病害的发生与防治等技术培训20余期3000余人,3名农民在全省高素质农民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焦作市政协副主席、温县县委书记杨磊说,温县将以“做精农业,打造特色农业之乡”为目标,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两条底线,进一步做强“一种一药”特色优势产业;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创建、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人居环境整治、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数字乡村建设”六大提升工程,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温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崔新娟 报道
总监制 | 白战军 总编辑 | 周双林
主 编 | 崔新娟 责 编 | 崔沙沙校 对 | 王孟杰 编 辑 | 杨玉洁